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妈妈的春天——关于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2 10:18 浏览

妈妈的春天

吴少山

两片嫩绿的小叶,是大地的春天。群活泼的小鱼,是大海的春天。只只叽叽喳喳的小,是森林的春天。小冰冰问:“我呢?”爸爸说:“你是妈妈的春天

吴少山,1923年生,浙江遂昌人。1950年起利用业余时间,为儿童写诗写歌。几十年来,写了千余首儿童诗与儿歌。1999年出版《吴少山儿童诗一百首》。儿童诗《妈妈的春天》曾获“浙江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妈妈的春天》解析

吴少山的《妈妈的春天》以极简的篇幅、澄澈的童真视角,将“春天”这一自然意象与亲情紧密相连,在短短五行对话间,既勾勒出万物复苏的生机,又道尽亲子间的温情,堪称儿童诗中“以小见大、以景喻情”的佳作。作为一位深耕儿童文学数十年、创作千余首作品的作者,吴少山精准捕捉儿童认知特点,用朴素却饱含暖意的语言,让诗歌既有自然之美,更有情感之重,也难怪其能斩获“浙江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从意象构建来看,诗歌遵循“自然春天—亲情春天”的递进逻辑,层层铺垫出“春天”的双重内涵。开篇三句以并列式结构,将“两片嫩绿小叶”与“大地的春天”、“一群活泼小鱼”与“大海的春天”、“叽叽喳喳小鸟”与“森林的春天”对应,用儿童熟悉的自然事物定义“春天”——小叶是大地的生机、小鱼是大海的活力、小鸟是森林的灵动,这些具象的“春天符号”,既符合儿童对“春天=生命与活力”的直观认知,也为后文“妈妈的春天”埋下伏笔。而“小冰冰问:‘我呢?’”的问句,巧妙打破自然意象的铺陈,将视角从“天地万物”拉回“亲子之间”,让诗歌的重心从自然观察转向情感表达,转折自然又充满童真趣味。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尽显“质朴鲜活、朗朗上口”的特质,完美契合儿童的阅读与接受习惯。全文无复杂词汇,“嫩绿”“活泼”“叽叽喳喳”等词语,均是儿童日常能感知的具象描述;句式以短句为主,三句自然春天的表述采用“XX是XX的春天”的统一结构,既形成整齐的韵律感,又便于儿童记忆与模仿。尤其“小冰冰问:‘我呢?’”的对话设计,像极了孩子天真追问“自己价值”的日常场景,口语化的表达让诗歌瞬间贴近生活,仿佛能看到小冰冰睁着好奇的眼睛追问爸爸的模样,画面感十足。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诗歌的核心魅力在于将“春天”的象征意义从“自然生机”升华为“亲情慰藉”,用“你是妈妈的春天”这句回答,道尽亲子间最柔软的情感联结。如果说大地、大海、森林的春天是“万物的生机”,那么“妈妈的春天”则是“情感的生机”——孩子的存在,如同春天带给自然的活力般,带给妈妈温暖、希望与快乐。这种比喻没有刻意煽情,却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点出“孩子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生机’”这一深层主题,既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被珍视的价值,也让家长体会到亲子情感的珍贵,实现“儿童能共情、成人能共鸣”的效果。

结合吴少山的创作背景来看,其“利用业余时间为儿童写诗写歌”的经历,以及“写了千余首儿童诗与儿歌”的积累,让他深谙儿童的心理与语言习惯。《妈妈的春天》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结构,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最朴素的观察、最直白的对话传递情感——这种“不刻意雕琢,却处处见童真”的创作风格,正是吴少山儿童诗的特色所在。他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儿童生活中的小疑问、小情感,用诗歌为孩子搭建起“认识世界、理解亲情”的桥梁,而《妈妈的春天》便是这座桥梁上最温暖的一块基石。                   

整体而言,《妈妈的春天》是一首“形简神丰”的儿童诗。它以自然意象铺垫,用童真对话转折,靠亲情主题升华,既让孩子在诗歌中认识自然的春天,更让孩子懂得自己在妈妈心中的“春天意义”。简短的篇幅里,藏着自然之美、童真之趣与亲情之暖,既是儿童阅读的“快乐启蒙”,也是亲子情感的“温柔纽带”,充分展现了吴少山作为资深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深厚功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